黃帝內經: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妙手回春大法

黃帝內經: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妙手回春大法秒殺搶購

黃帝內經: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妙手回春大法網友評鑑5顆星

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

中文書-醫療保健-中醫分類優質推薦

  • 定價:260
  • 優惠價:923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21

  • 黃帝內經: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妙手回春大法

    想了解更多黃帝內經: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妙手回春大法的內容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人人都能活到天年:現代手法詮釋三千年經典
      超過200張手繪圖與示意圖,簡單易學
      上醫醫未病之病,掌握不生病的大智慧
      破解長壽健康密碼,解讀神妙中醫養生


      ◆神奇的老祖宗智慧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整理先人累積的豐富醫療經驗,以注重天人合一、陰陽平衡、順應時序的健康理念,建立了三千年來中醫理論基礎,更是中國人奉行的生活飲食起居大法。

      ◆大道至簡、真切實用的養生之法
      就像使用家電前要先看說明書,人想要健康長壽,一定要對自己的身體有深刻的認知。本書將透過表格與手繪圖闡釋《黃帝內經》的精隨與玄妙,幫您判斷自身生理氣象、帶您輕鬆理解經脈、氣血與疾病的關係,是您養生調養必備的健康管理書。

      ◆名家開講引領入門
      初學者可能會對《黃帝內經》感到艱深困難,但經由黃明達醫師的精彩解讀與豐富的圖片,用白話來詮釋,將拉近經典與讀者間的距離,讓每位有心者都能輕易跨越時代鴻溝,進入浩瀚的中醫領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明達醫師


      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主任、世界養生科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世界自然醫學組織副主席、國際自然醫學與養生工程研究會執行會長、國際生命質量與健康管理協會祕書長。

      在聯合國的傳統醫藥雜誌上,先後發表過《論中醫的「科學是非及生死命運」》、《中醫藥在整合醫學抗癌中的臨床應用及其比較優勢》、《經絡研究與 64次諾貝爾獎》等多篇在醫學界具有重要影響的論文。著有:《圖解人體穴位寶鑑》、《彭祖養生寶鑑》、《圖解手足穴位按摩》。
     

    目錄

    前言/13

    一、《內經》原理初探:一張神祕的面紗
    1中醫之源:《內經》一書的來歷及沿革/22
    2中醫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內經》的學術價值/26
    3中醫的醫學思維方式:《內經》的醫學理論體系/28
    4以生命科學為主體:《內經》的學術特色/32
    5天人合一:《內經》的思想根源/34
    6《內經》的學術體系結構內涵 :陰陽五行/38
    7《內經》的學術體系結構內涵 :藏象學說/42
    8《內經》的學術體系結構內涵 :經絡學說/44
    9《內經》的學術體系結構內涵 :氣血精神/46
    10養生之本:《內經》的根本思想/48
    11延年益壽的祕方:長壽絕技/50

    二、《內經》中的陰陽五行:陰陽五行藏天機
    1循陰陽,辨體質:陰陽學說與體質/54
    2陽為本,陰緊隨:陰陽之氣的養生/56
    3人體在上在外之氣:陽氣/58
    4人體內藏不出之氣:陰氣/60
    5四時陰陽,順者生,逆者死:四時養生法/62
    6人以天地之氣生:辨陰陽,斷病源/64
    7察色診脈,陰陽先覺:五態人和五行人/68
    8體質養生法 :陰虛體質、陽虛體質養生/72
    9體質養生法 :氣虛體質、血虛體質養生/74
    10體質養生法 :痰濕體質、濕熱內蘊體質養生/76
    11體質養生法 :血瘀體質、氣鬱體質養生/78

    三、《內經》中的藏象學說:五臟六腑蘊生機
    1視其外應,知其內臟:藏象學說/82
    2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86
    3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者/90
    4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者/94
    5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者/98
    6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者/102
    7食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胃者/104
    8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大腸者/108
    9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者/110
    10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者/112
    11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者/114
    12簡單實用的排毒法:五臟排毒/116

    四、《內經》中的經絡學說:江河分布圖決生死
    1溝通內外,協調陰陽:經絡學說/122
    2看不見、摸不到卻真實存在:經絡系統/126
    3十二經脈 :手三陰經/128
    4十二經脈 :手三陽經/132
    5十二經脈 :足三陰經/138
    6十二經脈 :足三陽經/144
    7遠道取穴的典範:四總穴歌/150
    8調節人體氣血的:奇經八脈/152
    9包治百病:八大安全穴位/154
    10化瘀通經,運行氣血:經絡治病/156
    11舒經理絡、交通陰陽:經絡養生的方法/158
    12美容養生的穴位 :祛痘祛斑/160
    13美容養生的穴位 :烏髮潔膚/162
    14美容養生的穴位 :亮睛提神/164
    15排毒養顏、延緩衰老:女性保健按摩/166
    16益氣壯陽,滋陰生津:養腎之法/170

    五、《內經》:中醫治未病寶典
    1防病於未然:治未病思想/174
    2調劑身心,遠離疾病:治未病與亞健康/178
    3身心並治,百病消:形神合一/182
    4看面相識病情:面診如神早去病/186
    5頭部望診法:五行人保健/190
    6七情盡顯面部:面色診法/194
    7五官斷疾病 :看眼觀病/196
    8五官斷疾病 :觀鼻診病/198
    9五官斷疾病 :口唇辨健康/202
    10五官斷疾病 :舌嚐百味/204
    11五官斷疾病 :色斑看臟腑/206
    12五官斷疾病 :痤瘡看內疾/208
    13五官斷疾病 :人中看生殖/210
    14氣血不和,百病生:補氣養血/214

    六、奇難雜症化解術:起死回生有妙方
    1起死回生:扁鵲回生有術/220
    2歷史上的名醫傳奇:歷代名醫/224
    3外感熱病:外感熱病之症治療良方/226
    4風症:風症病機及治療/230
    5咳症:咳症病機及治療/234
    6痛症:痛症病機及治療/238
    7痹症:痹症病機及治療/242
    8痿症:痿症病機及治療/246
    9厥症:厥症病機及治療/250
    10積症:積症病機及治療/254
    11水腫:水腫病機及治療/258
    12消渴:消渴病機及治療/262
    13汗症:汗症病機及治療/266
    14血症:血症病機及治療/270
    15睡眠:睡眠障礙的病機及治療/274

    附錄 內經十三方/278
     

    前 言

      在世界醫學中,中醫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療效而一枝獨秀,並影響全世界。

      「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經方》,其云:「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云:「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中醫的歷史很悠久,遠古時代人們便開始嘗試著尋求能醫治疾病、益壽延年的方法,在神話傳說中便出現了伏羲氏、神農氏、黃帝、岐伯、素女、雷公、少師、俞跗、少俞、僦貸季、鬼臾區、桐君、巫妨、巫彭、巫咸等等上古名醫,之後甚至出現了《黃帝針灸》、《神農百草》、《素女脈訣》等上古時期集眾人智慧的著作。到了先秦時期,中醫逐漸形成了一套中醫體系,《內經》便是中醫系統理論的結晶。

      中醫不僅是門技術,還是一種文化。中醫醫學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上的科學,陰陽、五行、周易、八卦、哲學等等都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反之,中醫的觀點也被用來治理國家,比如漢代的「黃老之學」認為: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  

      作為中醫奠基之作的《內經》問世之後,中醫的體系算是初步完成。

      後世對《內經》的評價很高,曾用三個第一來評價《內經》: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第一部養生寶典、第一部關於生命的百科全書。

      為什麼這樣說呢?中醫學問世很早,但是在《內經》之前一直沒有形成系有統性的理論,直到《內經》中,才詳細而系統地闡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此後中醫基本上是沿著這個方向前進的。之所以說《內經》是一部養生寶典,是因為此書中論述更多的,是用天人合一的觀念來教導百姓怎樣趨利避害,而非透過藥物、針灸等手段來達到治病的目的,全書僅有十三個藥方便是最好的證明。《內經》裡「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說的便是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養生思想。《內經》也是第一部以中醫是一門以生命科學為主體的「百科全書」。

      在書中,它綜合運用天文、曆法、氣象、物候、地理、社會學、心理學、數學等知識來解釋和探索人生命的本質。天人合一的陰陽平衡思想便是人體健康的關鍵,因而中醫中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都是以其平衡狀態來維持人體內部及人體與外在環境的和諧統一。

      中醫認為人的生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體內的臟腑、經絡、筋脈、骨骼等都是相互聯繫的,且與口、鼻、眼、舌、耳等五官九竅,與喜、怒、思、悲、恐等情志存在著相互對應的關係。因而中醫治病也是在綜觀人體的情況下治療疾病,而非頭痛治頭、腳痛治腳。比如有的人頭上長瘡,但是他的疾病可能發源於腳,身為一個醫者首先得仔細地用望聞問切的診病方式,來全面地把握病情,才可能做到對症下藥。但是因為人的身體素質和所處的環境都不相同,治病的方式也不同,因而需因地、因時、因人制宜地採取不同的方法。中醫的治療原則就是要調節陰陽、扶正祛邪、治病治本,治療方法則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等說法。

      中醫中有一個形容人醫術高明的詞──「起死回生」,這個典故是由名醫扁鵲治好了虢國太子的屍厥之症而來,當然這並不是說扁鵲真的有起死回生的能力,而是說他的醫術高明,能夠挽救危重的病人或是救治尋常醫者所不能救治的病人的性命。不管是傳說中的名醫,還是史籍中詳細記載的醫德高尚的醫者,他們之所以名垂千古、流芳後世,不僅是因為他們解除了很多人的痛苦,挽救了很多瀕臨死亡的病人的性命,也是因為他們孜孜不倦地進行醫學探索,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

      其實中醫的一切皆是圍繞著兩方面展開的:治病和養生。這兩方面的最終目的皆是強身健體,可謂是殊途同歸。在中醫看來,治病不如防病,因而醫術高超的醫者能治病於病未發之前。《淮南子》曾這樣說:「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內經》中也強調「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中醫講究治未病思想,這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其意便是要求人們治病不如防病,但如果「已病」,那便需要採取預防措施防止病變,或者在病變產生之前,便預先想到各種急救方法,正如朱震亨在《格致餘論》中所言:「與其求療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因而,中醫的「治未病」思想是主張透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養生保健方法來保證人體的陰陽平衡,提高人體內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從而做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詳細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xbim34476 的頭像
      exbim34476

      博客來網路書店

      exbim344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