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殘青少年的希望與醫治秒殺搶購
網友評鑑5顆星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
中文書-親子教養-教育現場分類優質推薦
想了解更多自殘青少年的希望與醫治的內容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幫助父母、從事青少年工作者了解孩子內心的挫折跟痛苦。當青少年由於心靈極度的創傷而自殘,我們希望他們能找到希望,並得醫治,使他們在心靈上重生,但該如何引導他們呢?不要小看自殘的孩子面臨的現實狀況跟心靈的深切痛苦,若想幫助他們療癒傷痛,別對他們說教,也別擺出批判的姿態。
要陪伴這些孩子,唯一的方法是真正進入他們的痛苦,深刻地聆聽,付出適度的同理心,並清楚表示願意陪伴他們度過這艱難的階段。
作者簡介
馬爾伏潘納(Marv Penner)
從事青少年工作超過三十年,他是加拿大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並在布萊爾克萊斯特(Briercrest)學院與神學院擔任青少年暨家庭事工研究所所長。曾出版《青少年工作者的親職事工指南》(Young Worker’s Guide To Parent Ministry)、《幫助我!我的孩子正傷害自己》(Help! My Kids Are Hurting) 等書。
序
推薦序
認識、接納並協助自殘者
文∕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陳毓文教授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自殘的孩子。2000年,我接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執行一研究案,研究內容的一部分是要與有自殺經驗的少年進行訪談,但在與這些孩子訪談的過程中,卻意外發現:被我們視為自殺的行為其實是自殘,他們表示:自己並不想死,所採取的方法也「死不了!」,對他們而言,這是他們面對壓力、挫敗、悲傷、憤怒等負向情緒的因應策略,他們正試圖以一種大人眼中的「偏差行為」來「解決」他們所處的困境或所面臨的難題。
如此意外的發現讓我開始對這些孩子感到好奇,也想關心他們,所以就陸續針對一般在學國中生,以及因家庭失功能而接受安置之少年為對象,了解其自殘行為的理由與動機。結果發現,在青少年族群中,自殘行為的盛行率並不低,而且來自各種各樣的家庭背景。自殘行為成了一些人在面對困境時立即性的因應策略,此行為對個體具有重要意義;自殘者希望藉由此行動為自己發聲,表達自己無法用言語溝通的情緒與想法,雖然自殘並不被社會主流所接受,但就某種程度而言,此行為似乎能夠暫時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結果,而且這個行為比傷害別人要安全多了。但也因為自殘行為對於當事人不會造成立即性的生命威脅,而且又沒有傷害到他人,故常常會被忽略,甚至被誤解成孩子在無理取鬧、欲藉此引起注意、博取關注,這使得他們的行為往往沒有得到適切的關注與處理。
上述這些研究發現雖然被記載下來了,但因為是出版於所謂的「學術」期刊,能夠閱讀到這些論文的人有限,其影響的層面也不夠廣。這些孩子的生命故事雖然感動了我,但大眾對他們的了解與接納依然不足。是故,當宇宙光告知我他們翻譯了這本書,希望我幫忙寫序時,我毫不考慮的同意了!因為我很樂見這本書的出版,更希望這些孩子們的生命故事可以讓國內關心此議題的所有人看到。
作者潘納是加拿大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同時以自己輔導青少年多年經驗中所見,透過這些孩子的故事來讓大家認識自殘議題,了解自殘者的心聲,並透過一些小叮嚀來讓大家知道,即使你我不是專業治療師,也都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孩子,並有責任協助他們。儘管書中人物是美國的青少年,但在看完他們的故事後,我發現和國內少年自殘者有著相當類似的生命經驗,我們看到了這些孩子至情至性的一面,但也正因為他們太在乎了,使得他們在身陷其中時無法自拔,而選擇了同樣的路來為心中的創傷找尋一個出口,只是這肉體上的痛能取代心靈上的痛嗎?透過自殘來釋放傷痛的效果都是暫時的,只要困擾他們的問題沒有獲得解決,他們還是會不斷地以同樣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傷痛經驗。
若這些孩子是在傷痕累累的情況下,不得不以自殘來讓自己走過傷痛,他們所需要的當然不是他人的憐憫與指責,而是真心的接納與陪伴!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扮演傾聽、陪伴與支持者的角色,好讓他們在面臨壓力時,不需要採用自殘行動來處理排山倒海而來的情緒壓力。作者最後結合信仰,勉勵所有關心這些孩子的人都應該要積極扮演協助者的角色,即使沒有專業訓練背景,只要能「與他們同在」,就能幫助自殘者找到希望,協助他們能不再以自殘行為來面對生命中的困境!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7274380
- 叢書系列:心理/關懷
- 規格:平裝 / 176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