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會思考:創造樂在學習的人生秒殺搶購
網友評鑑5顆星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
中文書-親子教養-教育現場分類優質推薦
想了解更多學會思考:創造樂在學習的人生的內容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為什麼有些人,不論在什麼位置上,都會成功?
身為老師、家長,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力?
對孩子行為的影響,是看管教的鬆或嚴,而是父母參與的程度?
到底該如何學會思考?有方法與步驟可循嗎?
身為老師、家長,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力?
對孩子行為的影響,是看管教的鬆或嚴,而是父母參與的程度?
到底該如何學會思考?有方法與步驟可循嗎?
唯有具備獨立思考力的人,才能在生命中持續探索
做出選擇、走出自己的路,活出快樂有意義的人生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致力於大腦科學的研究,多年來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與上千場的演講,將腦科學的知識運用於教育、學習與親子教養。
這本書中,洪蘭教授以科學的理性加上人文的感性,分享擺脫標準答案的思考方法,發掘人生不斷學習的快樂。
當我們能去除孩子頭上標準答案的緊箍咒,恢復他好奇和好問的本能,從實做中去求體驗,因為經驗會促使神經連接,神經連接會形成迴路,變成他的思想。
本書前三部分從思考去談教育和教養的改變,從父母和老師態度的改變來談孩子思考教育的改變。參與他的生活。才是教養成功的竅門。後半部份談大腦與學習,如何養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神經科學家在大腦中找到了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跑點,而是贏在轉折點,在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時,能夠做出適合自己興趣和能力的智慧選擇。
這是一本為所有想要培養思考力的人,所寫的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洪蘭
福建省同安縣人,1969年台灣大學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後訓練,之後進入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河濱校區擔任研究教授。1992年回台任教於中正大學心理所;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現任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教授,致力於大腦科學的研究,多年來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與上千場的演講,將腦科學的知識運用於教育、學習與親子教養。洪蘭教授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更致力於閱讀習慣的推廣,足跡遍及台灣各縣市城鄉及離島的上千所、中小學,透過演講推廣閱讀不遺餘力。
著作繁多,包含《講理就好》、《打開科學書》、《知書達理》、《理應外合》與《良書亦友》、《通情達理》、《順理成章》、《理直氣平》、《理所當為》(以上為遠流出版);《讓孩子的大腦動起來》、《科學教養與學習》(以上為信誼出版);《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大腦的主張》、《洪蘭開講》、《請問洪蘭老師》、《洪蘭老師開書單》一、二冊(以上為天下雜誌出版),以及譯作五十餘本等。
洪蘭
福建省同安縣人,1969年台灣大學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後訓練,之後進入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河濱校區擔任研究教授。1992年回台任教於中正大學心理所;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現任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教授,致力於大腦科學的研究,多年來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與上千場的演講,將腦科學的知識運用於教育、學習與親子教養。洪蘭教授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更致力於閱讀習慣的推廣,足跡遍及台灣各縣市城鄉及離島的上千所、中小學,透過演講推廣閱讀不遺餘力。
著作繁多,包含《講理就好》、《打開科學書》、《知書達理》、《理應外合》與《良書亦友》、《通情達理》、《順理成章》、《理直氣平》、《理所當為》(以上為遠流出版);《讓孩子的大腦動起來》、《科學教養與學習》(以上為信誼出版);《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大腦的主張》、《洪蘭開講》、《請問洪蘭老師》、《洪蘭老師開書單》一、二冊(以上為天下雜誌出版),以及譯作五十餘本等。
目錄
自序 贏在人生的轉折點 洪蘭
PartOne 從教養開始
01 帶來幸福的人生觀
02 早點為孩子畫出道德那條線
03 如何避免養出偏見?
04 愈早參與,愈能當個好爸爸
05 用寓言啟發思考
06 世界也能學習
07 暫時拋開課本來唱歌
08 機器人會有學習的熱情嗎?
09 習慣決定機會 品格決定命運
10 不著痕跡的學習
PartTwo 從教育開始
11 只讀一本課本是不夠的
12 把放煙火的錢拿來做美學吧!
13 人文素養的力量
14 教導他 不要羞辱他
15 台灣學生輸在哪裡?
16 惻隱之心怎麼教?
17 誰養出了「不可燃人」?
18 只拔除野草,並不能使玫瑰長好
19 閱讀古文,修煉智慧
20 為什麼我們還在看天吃飯?
21 開不了口的教育
22 先有感動 才有美感
PartThree 從態度開始
23 找到比自己更大的人生目標
24 別把思考交給機器
25 找工作的三個原則
26 人生崩盤的機會
27 醜話豈能隨便說?
28 抱怨會趕走朋友
29 成功不必在「我」
30 創造力的天敵
31 名片拿掉,你還剩下什麼?
32 好的改變 值得等待
PartFour 從心開始
33 大事往往來自小事
34 紐約地鐵裡的巧克力香味
35 鴿子為何要單腳站?
36 從一頭羊開始的幸福經濟學
37 尋找信心的所在地
38 心態不對,看什麼都不順眼
39 偉大的世代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40 大腦是厭惡說謊的
PartFive 從腦開始
41 樂觀是可以學習的
42 購買慾怎麼來的?
43 為什麼「吃人的嘴軟」?
44 如何訓練「總裁腦」?
45 學打鼓,安定身心
46 椅子影響決策
47 人為什麼會自己否定自己?
48 被染色的鳥,忘了自己是誰
49 是不用功,還是用不上功?
50 用語言解開人類之謎
PartSix 從樂齡開始
51 學習優雅的老去
52 人老了,才好用
53 「中年危機」是假的
54 七十歲前都不算老
55 不使人間造孽錢
56 負面言語讓人「未戰先敗」
57 台灣應善用「老」人才
58 多運動 大腦更健康
PartOne 從教養開始
01 帶來幸福的人生觀
02 早點為孩子畫出道德那條線
03 如何避免養出偏見?
04 愈早參與,愈能當個好爸爸
05 用寓言啟發思考
06 世界也能學習
07 暫時拋開課本來唱歌
08 機器人會有學習的熱情嗎?
09 習慣決定機會 品格決定命運
10 不著痕跡的學習
PartTwo 從教育開始
11 只讀一本課本是不夠的
12 把放煙火的錢拿來做美學吧!
13 人文素養的力量
14 教導他 不要羞辱他
15 台灣學生輸在哪裡?
16 惻隱之心怎麼教?
17 誰養出了「不可燃人」?
18 只拔除野草,並不能使玫瑰長好
19 閱讀古文,修煉智慧
20 為什麼我們還在看天吃飯?
21 開不了口的教育
22 先有感動 才有美感
PartThree 從態度開始
23 找到比自己更大的人生目標
24 別把思考交給機器
25 找工作的三個原則
26 人生崩盤的機會
27 醜話豈能隨便說?
28 抱怨會趕走朋友
29 成功不必在「我」
30 創造力的天敵
31 名片拿掉,你還剩下什麼?
32 好的改變 值得等待
PartFour 從心開始
33 大事往往來自小事
34 紐約地鐵裡的巧克力香味
35 鴿子為何要單腳站?
36 從一頭羊開始的幸福經濟學
37 尋找信心的所在地
38 心態不對,看什麼都不順眼
39 偉大的世代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40 大腦是厭惡說謊的
PartFive 從腦開始
41 樂觀是可以學習的
42 購買慾怎麼來的?
43 為什麼「吃人的嘴軟」?
44 如何訓練「總裁腦」?
45 學打鼓,安定身心
46 椅子影響決策
47 人為什麼會自己否定自己?
48 被染色的鳥,忘了自己是誰
49 是不用功,還是用不上功?
50 用語言解開人類之謎
PartSix 從樂齡開始
51 學習優雅的老去
52 人老了,才好用
53 「中年危機」是假的
54 七十歲前都不算老
55 不使人間造孽錢
56 負面言語讓人「未戰先敗」
57 台灣應善用「老」人才
58 多運動 大腦更健康
序
自序
贏在人生的轉折點
最近有位中研院的院士對台灣的年輕人提出了「四缺一沒有」的建言,他說現在的學生是缺熱情、缺自信、缺野心、缺決心,沒有思考能力。忠言果然逆耳,學生都很不服氣,在網路上罵翻了。但是細想起來,我們在第一線教書的老師的確有感到現在的學生對未來比較沒有野心,也比較沒有邏輯的推理能力,最顯著的例子是他們會去相信電視廣告中,非專業「名人」代言的產品。
其實不只學生如此,社會大眾更是如此。「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在台灣很流行,但是只要稍微想一下,便知道不對,因為很多人是「大器晚成」:愛迪生、愛因斯坦、王陽明當年都是輸在起跑點的人,但是他們都對人類文明做了偉大的貢獻。
為什麼人們不喜做邏輯性的思考呢?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D. Kahneman)說:人的思考有二個系統…,系統二是懶惰的,人很少依邏輯思考來做決定,多半是透過簡單的方式及從錯誤中學習。人習慣從環境中辨認出熟悉的模式,然後利用這些模式來預測未來。既然邏輯性的思考不是天生的,它就需要訓練,最後使它變成習慣,而好奇心正是它背後的動力。
好奇是動物的本性,所謂「Curiosity killed the cat.」人是動物,當然也會好奇(不然專探別人隱私的八卦報紙就不會熱賣了),孩子尤其好奇,只要大人不抑制他(中國父母最愛說:不要亂動、不要亂跑、不要…),讓他去探索,然後跟他討論現象背後的成因,思考的習慣就養成了。
思考和判斷需要知識作後盾,在實驗上,我們看到人的大腦會自動把訊息歸類,所以只要再多走一步,把新知識跟舊知識之間的關係找出來,連接成網絡,下一次要用時,它會像提粽子一樣,整串出來,成為邏輯思考的背景知識。
一個沒有經過自己組織和整理的知識是個死的知識,因此,訓練思考其實就是訓練孩子的組織能力,而且習慣是第二本性,而它會破壞第一本性(Habit is a second nature that destroys the first.),歐美國家的學生,七年級後都有邏輯思考的課程,只有台灣,因為不考,所以不被重視。在台灣,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還必須去除標準答案所造成的桎梏才有可能。
教育是一個現在進行式,每天都在發生,它無法等待。一蹉跎,流水十年間,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學生就變成走上街頭抗議、路過、霸佔的大學生了。現在大家都很憂心台灣未來的競爭力,馬總統說他心急如焚,我也是,相信每個人都是。《易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我們已到了「窮」的地步了,為了「久」必須「變」,所以本書從思考去談教育和教養的改變,它收集的是十年來,我在天下雜誌所寫的專欄。本書第一部分,從父母和老師態度的改變來談孩子思考教育的改變,標準答案的心態一定要去除。第二和第三部分談教育和教養,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
為何父母對孩子的態度這麼重要呢?多年前,皇冠出版社問我願不願意翻譯比爾蓋茲爸爸所寫的一本書《比爾.蓋茲是這樣教出來的》,我當下的反應是抗拒:為什麼這些有錢人的父親都認為孩子的成功是因為他們有教養的奇門訣竅呢?但是把書看完以後,便決定接下來翻,因為書裡傳遞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孩子行為的好壞不是你管的鬆或嚴,而是你有花多少時間在他身上、有沒有參與他的生活。
原來「being there」參與他的生活,就是教養成功的竅門。因為跟他在一起,你就明瞭他每天的作息。他碰到挫折、有情緒困擾時,你在第一時間就知道了,就可以幫助他化解、排解。怎麼會等到滾雪球到滾爆發開來、不可收拾才來善後?
常聽很多父母說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哪裡,老蓋茲有一個故事很好:有一次,他帶孩子們去迪斯耐樂園玩,出發前每人給二十美元的零用錢,他十二歲的老大用這錢買了個小簿子,花的每一分錢都登記在簿子中,回來時,把二十美元減去所花的錢,再把小皮包的錢倒出來,算一下剩下的零錢,兩者完全吻合。他就跟他太太說,這孩子以後一定是個會計師。果然長大後做了會計師,替小蓋茲管帳。所以父母只要參與孩子的生活,怎麼會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哪裡呢?更不可能弄到孩子到學校生下一個娃娃來了,父母還蒙在鼓裡。
台灣教育另一個大問題是分數掛帥,父母為孩子的成績斤斤計較,真是到了錙銖必較的地步,完全失去教育的目的。如果孩子每天要上補習班、才藝班、去做有計點的公益,親子當然都沒有時間參與彼此的生活。其實政府若把社區高中的設備和師資提昇,使它們變得跟明星高中一樣好,免試升學計分比序問題就解決了,台北的麗山高中、桃園的武陵高中都是好例子。
經濟學講究供需(supply-demand),孩子要什麼,你給他,他會很感激,他不要,你硬塞,他會反抗,父母何必去做吃力不討好的事呢?孩子不是一定要補習,分數不是一定那麼重要,考上了大學,誰管你高中念哪裡,念到了博士,誰管你大學念什麼。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他才可能去思考,若把孩子所有時間都填滿了,每天按表操兵,然後要孩子思考,那是緣木求魚。
本書的第四部分談大腦與學習,人的行為來自大腦的觀念,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後,會回過來改變大腦。神經科學家在大腦中找到了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跑點,而是贏在轉折點,即在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時,能夠做出適合自己興趣和能力的智慧選擇。猶太教的《塔木德經》中說,「成功沒有捷徑,卻有很多條路供你選擇」,人其實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做選擇,每個選擇都決定了下一步怎麼走。
那麼該如何做選擇呢?這就需要智慧了,父母要有給忠告的智慧、孩子要有接受它的智慧。還有一個智慧更重要,就是不要浪費時間去後悔已成事實的事。孔子說「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假如這是一個很難取捨的選擇,那麼隨便選什麼,都是好的選擇,因為選擇只是個開始,圓滿的完成它,才是目標。
從大腦的研究中,我們知道人喜歡守成,哈佛大學教授平克(Steven Pinker)說:大腦是個節儉的家庭主婦,走熟的路,做已經會做的事,最節省大腦的資源,所以它不喜歡變動。但是人就像艘船,泊在港灣內很安全,但是那不是造船的目的,船就是要駛入大海,才有機會發現新大陸。
人不必妄自菲薄,覺得自己力量太小,成不了氣候,亞都飯店前總裁嚴長壽先生說的好:捲起袖子去做就對了。的確,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路是人用腳走出來的,「桃李無言,下自成蹊」,而且路走出來了,別人就會跟著走了。事情只有做,才有可能成功。南海和尚是個好故事,改變台灣是可能的,只要捲起袖子去做,台灣的改變就能看得見!
最後,因為樂觀/悲觀是個看事情的習慣,它會影響到孩子的人生觀,所以在書的最後一部分,我們談二十一世紀的正確人生觀。醫藥的進步,使人越活越長了,人生不再是七十古來稀,而是人間愛晚晴,父母本身要有正確的觀念,孩子才會有正確的觀念。財富是自己賺來的,應該從自己手中回到社會。晚清名臣林則徐說的好,「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著嫁來衣。
父母不要變成孩子的負擔,所以要健康,健康要從心做起,相由心生,境隨意轉,父母子女都能從樂觀的態度得到好處,身體健康,就不必看病,健保就不會破產,就不必加稅,國泰民安,國家就有希望了。
自己的國家當然只有靠自己來救,我父親說,「一生平凡事,平凡過一生,做好平凡事,一生不平凡」。我們每個人雖然都是平凡人,但是做好了我們的本分,這一生一樣可以不平凡。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贏在人生的轉折點
最近有位中研院的院士對台灣的年輕人提出了「四缺一沒有」的建言,他說現在的學生是缺熱情、缺自信、缺野心、缺決心,沒有思考能力。忠言果然逆耳,學生都很不服氣,在網路上罵翻了。但是細想起來,我們在第一線教書的老師的確有感到現在的學生對未來比較沒有野心,也比較沒有邏輯的推理能力,最顯著的例子是他們會去相信電視廣告中,非專業「名人」代言的產品。
其實不只學生如此,社會大眾更是如此。「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在台灣很流行,但是只要稍微想一下,便知道不對,因為很多人是「大器晚成」:愛迪生、愛因斯坦、王陽明當年都是輸在起跑點的人,但是他們都對人類文明做了偉大的貢獻。
為什麼人們不喜做邏輯性的思考呢?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D. Kahneman)說:人的思考有二個系統…,系統二是懶惰的,人很少依邏輯思考來做決定,多半是透過簡單的方式及從錯誤中學習。人習慣從環境中辨認出熟悉的模式,然後利用這些模式來預測未來。既然邏輯性的思考不是天生的,它就需要訓練,最後使它變成習慣,而好奇心正是它背後的動力。
好奇是動物的本性,所謂「Curiosity killed the cat.」人是動物,當然也會好奇(不然專探別人隱私的八卦報紙就不會熱賣了),孩子尤其好奇,只要大人不抑制他(中國父母最愛說:不要亂動、不要亂跑、不要…),讓他去探索,然後跟他討論現象背後的成因,思考的習慣就養成了。
思考和判斷需要知識作後盾,在實驗上,我們看到人的大腦會自動把訊息歸類,所以只要再多走一步,把新知識跟舊知識之間的關係找出來,連接成網絡,下一次要用時,它會像提粽子一樣,整串出來,成為邏輯思考的背景知識。
一個沒有經過自己組織和整理的知識是個死的知識,因此,訓練思考其實就是訓練孩子的組織能力,而且習慣是第二本性,而它會破壞第一本性(Habit is a second nature that destroys the first.),歐美國家的學生,七年級後都有邏輯思考的課程,只有台灣,因為不考,所以不被重視。在台灣,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還必須去除標準答案所造成的桎梏才有可能。
教育是一個現在進行式,每天都在發生,它無法等待。一蹉跎,流水十年間,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學生就變成走上街頭抗議、路過、霸佔的大學生了。現在大家都很憂心台灣未來的競爭力,馬總統說他心急如焚,我也是,相信每個人都是。《易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我們已到了「窮」的地步了,為了「久」必須「變」,所以本書從思考去談教育和教養的改變,它收集的是十年來,我在天下雜誌所寫的專欄。本書第一部分,從父母和老師態度的改變來談孩子思考教育的改變,標準答案的心態一定要去除。第二和第三部分談教育和教養,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
為何父母對孩子的態度這麼重要呢?多年前,皇冠出版社問我願不願意翻譯比爾蓋茲爸爸所寫的一本書《比爾.蓋茲是這樣教出來的》,我當下的反應是抗拒:為什麼這些有錢人的父親都認為孩子的成功是因為他們有教養的奇門訣竅呢?但是把書看完以後,便決定接下來翻,因為書裡傳遞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孩子行為的好壞不是你管的鬆或嚴,而是你有花多少時間在他身上、有沒有參與他的生活。
原來「being there」參與他的生活,就是教養成功的竅門。因為跟他在一起,你就明瞭他每天的作息。他碰到挫折、有情緒困擾時,你在第一時間就知道了,就可以幫助他化解、排解。怎麼會等到滾雪球到滾爆發開來、不可收拾才來善後?
常聽很多父母說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哪裡,老蓋茲有一個故事很好:有一次,他帶孩子們去迪斯耐樂園玩,出發前每人給二十美元的零用錢,他十二歲的老大用這錢買了個小簿子,花的每一分錢都登記在簿子中,回來時,把二十美元減去所花的錢,再把小皮包的錢倒出來,算一下剩下的零錢,兩者完全吻合。他就跟他太太說,這孩子以後一定是個會計師。果然長大後做了會計師,替小蓋茲管帳。所以父母只要參與孩子的生活,怎麼會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哪裡呢?更不可能弄到孩子到學校生下一個娃娃來了,父母還蒙在鼓裡。
台灣教育另一個大問題是分數掛帥,父母為孩子的成績斤斤計較,真是到了錙銖必較的地步,完全失去教育的目的。如果孩子每天要上補習班、才藝班、去做有計點的公益,親子當然都沒有時間參與彼此的生活。其實政府若把社區高中的設備和師資提昇,使它們變得跟明星高中一樣好,免試升學計分比序問題就解決了,台北的麗山高中、桃園的武陵高中都是好例子。
經濟學講究供需(supply-demand),孩子要什麼,你給他,他會很感激,他不要,你硬塞,他會反抗,父母何必去做吃力不討好的事呢?孩子不是一定要補習,分數不是一定那麼重要,考上了大學,誰管你高中念哪裡,念到了博士,誰管你大學念什麼。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他才可能去思考,若把孩子所有時間都填滿了,每天按表操兵,然後要孩子思考,那是緣木求魚。
本書的第四部分談大腦與學習,人的行為來自大腦的觀念,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後,會回過來改變大腦。神經科學家在大腦中找到了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跑點,而是贏在轉折點,即在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時,能夠做出適合自己興趣和能力的智慧選擇。猶太教的《塔木德經》中說,「成功沒有捷徑,卻有很多條路供你選擇」,人其實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做選擇,每個選擇都決定了下一步怎麼走。
那麼該如何做選擇呢?這就需要智慧了,父母要有給忠告的智慧、孩子要有接受它的智慧。還有一個智慧更重要,就是不要浪費時間去後悔已成事實的事。孔子說「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假如這是一個很難取捨的選擇,那麼隨便選什麼,都是好的選擇,因為選擇只是個開始,圓滿的完成它,才是目標。
從大腦的研究中,我們知道人喜歡守成,哈佛大學教授平克(Steven Pinker)說:大腦是個節儉的家庭主婦,走熟的路,做已經會做的事,最節省大腦的資源,所以它不喜歡變動。但是人就像艘船,泊在港灣內很安全,但是那不是造船的目的,船就是要駛入大海,才有機會發現新大陸。
人不必妄自菲薄,覺得自己力量太小,成不了氣候,亞都飯店前總裁嚴長壽先生說的好:捲起袖子去做就對了。的確,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路是人用腳走出來的,「桃李無言,下自成蹊」,而且路走出來了,別人就會跟著走了。事情只有做,才有可能成功。南海和尚是個好故事,改變台灣是可能的,只要捲起袖子去做,台灣的改變就能看得見!
最後,因為樂觀/悲觀是個看事情的習慣,它會影響到孩子的人生觀,所以在書的最後一部分,我們談二十一世紀的正確人生觀。醫藥的進步,使人越活越長了,人生不再是七十古來稀,而是人間愛晚晴,父母本身要有正確的觀念,孩子才會有正確的觀念。財富是自己賺來的,應該從自己手中回到社會。晚清名臣林則徐說的好,「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著嫁來衣。
父母不要變成孩子的負擔,所以要健康,健康要從心做起,相由心生,境隨意轉,父母子女都能從樂觀的態度得到好處,身體健康,就不必看病,健保就不會破產,就不必加稅,國泰民安,國家就有希望了。
自己的國家當然只有靠自己來救,我父親說,「一生平凡事,平凡過一生,做好平凡事,一生不平凡」。我們每個人雖然都是平凡人,但是做好了我們的本分,這一生一樣可以不平凡。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419212
- 叢書系列:心靈成長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博客來中文書館為全台灣最大網路書店,提供文學小說、商業理財、漫畫、心靈、醫療保健、藝術設計、童書、親子教養、考試書等中文書,並有豐富特價書。博客來,書籍,中文書,圖書,網路書店,特價書,買書,66折,六六折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