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停雲秒殺搶購
網友評鑑5顆星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
中文書-音樂總論分類優質推薦
想了解更多坐看停雲的內容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音樂是一個磁場,在它周圍的一切都變得美麗,它也是大多數人生活的一部分。聲樂家金慶雲在演唱、教學、學術上都有傑出的貢獻與崇高的地位,她的音樂文字,無論是不是愛樂者,都會被那文學的筆觸、真摯的情感及專業的素養所感動,讓人想進一步認識音樂,擁抱音樂,並且能在聆聽的時候,聽到流進音樂裡的我們自己的生命。
這是一本談生活的,談音樂及其周邊的書。作者長久浸淫音樂的專業自信與驅策力,配合對文字的敬謹虔誠,交織而成的文體,令人激賞。不論是對音樂人的致敬、解析古典歌劇、或觀賞演唱心得,都展現了音樂的不同層次與樣貌。
作者簡介
金慶雲
八十,不知老之早已至。
七十一歲,最後一場獨唱會。
濟南,十七歲離開,至今怯歸的故鄉。
臺北,我的家。
維也納,從歌劇院到森林,流連忘返的異鄉。
音樂廳,我的教室,我的殿堂。
看電影,一天不超過三場。
寫作,只因為音樂太美。不得不作,能懶則懶。
金慶雲,女高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研究所退休教授。著有《弦外之弦》、《冬旅之旅》、、《音樂雜音》等。
目錄
自序 8
懷人思舊
許常惠
許常惠的最後之旅 17
長子.么兒.董事長與作曲家 22
劉塞雲
那一場合演的電影 33
同學少年 38
蕭滋
渡頭 45
曹永坤
心與浮雲閑 57
高信疆
一個字不能少 63
台前幕後
迪里拜爾
當世最美麗的聲音 69
天使飛翔——七夕演唱會 71
卡拉絲
卡拉絲之蠱 83
朱苔麗
命運的星空 95
歌劇女神和她的傳人 100
特菲爾
大神踟躕 107
瑪頓
桑松的頭髮 112
多明哥
聽!這個人!——見證三十年 118
芭托
黑姑娘的玻璃鞋——芭托現象 129
腹語獨白
金慶雲
療傷的過程 141
我七十歲,我唱歌 144
經典摩挲
崑曲
人間猶有未燒書——崑曲的失憶與還魂 153
德文藝術歌
遠方的歌 159
威爾第
黑暗的力量——威爾第百年 165
普契尼
托斯卡的抉擇 188
馬勒
馬勒陪我看電影 197
相期邈雲漢 204
華格納
愛之欲其死——《崔斯坦與伊索德》 213
莫札特
天龍八部——唐璜的道德光譜 253
葛拉斯
時間的聲音——《時時刻刻》 267
序
自序
書中的文字大部分完成於二○○四年之前,而最早的已經超過十年。真是愧對讀者。原來為我出書的出版社結束營業了,這本書一擱就是七八年。面對生命中大段的空白,尤其虛擲的,竟是上天特別寬容於我的寶貴時光,真覺得怵目驚心,罪無可逭。
出版困難只是怠惰的托詞。舊作不得出版,與繼續寫作何干?二○○二年《馬勒的歌》獨唱會後,雖沒有計劃或決定不再站上舞台,但由於莫名的原因,動力不再,慢慢就停了下來。本來我已經拖得夠久,像個到了時間還遲遲賴著不肯上床的孩子,終究睡著了。
不再唱又與不再寫何干?不是該更有時間了嗎?忙碌了一輩子,如今可說是閑了,卻悟出一個道理:時間是越用越多的。不用它,也要溜走,而且更快。只有在覺得不夠用時才是有用的。我畢竟自認是個歌者而非作者。歌唱是主動的追求,寫作只是被動的因應,只是為音樂服務。寫作的誘因都來自周遭的音樂活動。○三年,因為時間的充裕,也因為國家交響樂團節目冊篇幅的充裕,的確寫了一篇比較長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回報冗長的華格納。那時未嘗不幻想著,不再受報紙刊物的局限,暢所欲言地寫幾篇稍有分量的東西吧。但○四年的那篇《唐璜的道德光譜》之後,就幾乎停止了。
在這期間,我的音樂生活(作為一個欣賞者)其實仍然是非常豐富的。常住在維也納,接連幾個歌劇季,和其間的音樂會,我幾乎成了專職聽眾。但竟然沒有留下一篇文字。除了日記上簡短的紀錄,興奮時發出的手機短信,只有記憶,滿滿的記憶,和更多從記憶中溜走的,還要繼續溜走的。我好像在另一個世界,這裡每天發生的音樂事件,要費很大力氣才能對國內的讀者說清楚。 而音樂刊物越來越少了。不知寫在那裡,不知寫給誰看,有誰要看。於是就懶了。然後這幾年,我新添的小孫子又把我常拉到上海。日子過得興興轟轟。難免顧此失彼了。其實我虛擲的,倒未必是時光,而是記憶。記憶只有分享了才能保存。
追根究底還是老了吧。雖然不怎麼自覺。一書之中,好幾篇悼亡之作,證明自己真是很老了。許常惠幾乎就是我們那一代音樂人的縮影。眼看著這一頁翻過去了,茫然四顧,除了自己,竟沒有幾個人能再為他見證。謝安曾對王羲之說:「中年以來,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王羲之說:「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需賴絲竹陶寫。」我不那麼多愁善感。但早過了「中年以來」,面對的是更大的感傷。一位學生卻說:「老師,能被你的文章紀念,也是一種幸福。」用文字紀念我們共有的時代,而期望著後人看到我所看到的他們,竟成了我的責任。
而我記錄的這些現場音樂會,現在也過去十年八年了。我不知道自己努力描摹的,對沒聽過這些音樂會的人有沒有意義,而聽過的還有沒有印象。即便有,這些文字從一開始就只是我個人的印象。縱然努力想真實地記述音樂,其實連表達自己的感想都不準確。文字游離於這些音樂會以外,能不能存在,得看它自己。當有人走過來說:「那一場我也聽了,就是你寫的那樣……」我還是會覺得很快慰。即使知道,我們的感受不會一樣。我分享的,不是這些音樂,是我的記憶。更嚴格的說,是對我的記憶的不準確的紀錄。
唯一例外是卡拉絲。她是我最遺憾沒有現場聽過的歌唱家。但卡拉絲是繞不過去的。因為聯合文學策劃她的專輯而來邀稿,讓我好好地梳理了一下那些矛盾而讓人惶惑的印象,重新深深地被震動。為她的藝術,也為她的命運。兩者都取決於她的性格。就在那前後,迪里拜爾和朱苔麗接連在台北演出,曲目甚至還有重疊。兩位聲音和風格差異如此之大的歌手,彷彿就在考驗我們的美學理論,看看你如何自圓其說。但什麼都不必說,藝術本身是最雄辯的,遠超過我的文字。美的神奇,就在於容許這麼大的差異。甚至因差異而顯現。道理只有一個,美有很多很多種。
然而美自有其難以言宣不可捉摸的標準。〈芭托現象〉是我少有的對明星歌手貶多於褒的評論。我相信名無倖至,尤其在古典音樂這些嚴格的聽眾面前。然而這堅固的堡壘似乎開始崩解了。這不令人擔憂,天才常常挾帶著巨大的破壞力,美的標準向來都會隨著時間被顛覆。令人擔憂的是,越來越多藝術以外的因素伸進手來。通俗化常通往庸俗化。
所以作曲家比演唱家更恆久。歌聲飄散在風裡,而曲譜寫在紙上,可以被詮釋,不易被篡改。詮釋的空間無限,我的紙上談兵不過是詮釋之詮釋。威爾第逝世百年紀念,我一一清點了他歌劇中的人物,每一個都這樣沉重。一個多麼嚴肅認真努力的作曲家,每一筆都用上全力,寫到八十歲。歌劇之重我們這裡至今承擔不起。《托斯卡》,《崔斯坦與伊索德》,《唐喬萬尼》都是國家交響樂團的大製作。即使只是音樂會形式的歌劇演出,在自己的土地上聽到它們還是忍不住興奮得掉眼淚,像來了一個別人不太認得的老朋友,忍不住就要插嘴介紹:那可是個大人物呢!其實我也只是人群中的仰慕者,老朋友是自封的。但想想有許多年輕的心靈被第一次撼動,如我當年……。
當年已經很久遠了,我卻常不自覺。現在的我雖然不務正業,還過得熱熱鬧鬧。或許因為我有「絲竹」,有網路,有精力無窮的小孫子,有書讀(雖然吃力),有電影看。這本談音樂的書裡竟然有三篇和電影有關。(〈合演的那一場電影〉不過是個比喻,但是不是透漏了自己潛意識裡對電影的嚮往?)就在最近,黃斑症又一次侵向我的瞳孔,扭曲了我眼中的圖像。貪看電影至於一日兩三場,就像《新橋戀人》裡那個在失明前潛入美術館看畫的女孩,比她幸運的是我已經看過很多很多年了。而且我的好醫生幾次挽救回我的視力,或許我會一直這樣幸運。《時時刻刻》逾越了自己的戒律:不評論聲樂以外的音樂。但在這文學、電影、音樂的三江併流處,非陷溺不可。我恨不得不自量力地撇開音樂,痛痛快快寫一篇書評影評。對書中電影中(妮可.基嫚怎麼能把伍爾芙演得這麼真!) 陷溺於生命意義這個大問題裡的男男女女,我卻像是免疫了。活到如今,我仍答不出,但也不再問。每一天都是恩賜。八十歲的威爾第寫出一齣胡鬧的《法斯塔夫》。我也好像沒有無聊過。除了生命以外,你沒有更好的東西,唯一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列子中的故事:「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我和薛譚一樣,終身不敢言歸,卻也沒學到那響遏行雲的境界。對於歌唱, 我是「行到水窮處」了。如今或該「坐看雲起時」。
我不知從流水到行雲是如何幻變的。但我可以換個姿勢,看雲。或許,她也願停下腳步。
二○一一年八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68505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留言列表